王青斌
法治政府网| 时间: 2016-01-15 09:19:03 | 文章来源: 法治政府网
王青斌,男,1977年生,湖北十堰人,中共党员。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?!缎姓ㄑа芯俊吩又靖敝鞅?,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,中国政法大学食品药品法治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副主任。
一、教育及工作经历
1996.9—2000.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,法学学士;
2000.9—2003.6 武汉大学法学院,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;
2004.9—2007.6 武汉大学法学院,行政法学博士;
2007.7—2010.8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讲师;
2010.9—2014.10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;
2011.6—2012.7 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;
2014.1 至今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。
二、主要研究领域
1.行政法学,重点是行政规划、行政复议、行政处罚等领域的研究;
2.卫生法学,重点是烟草控制、药品监管等领域的研究。
三、主要科研成果
专著:
1.《区域规划法律问题研究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;
2.《行政复议制度的变革与重构—兼论行政复议法的修改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;
3.《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》,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。
论文:
1.《行政承诺制度研究》,载《行政法论丛》(第10卷),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;
2.《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08年第1期;
3.《论行政规划中的私益?;ぁ?,《法律科学》2009年第3期;《人大复印资料》2009年第9期转载;
4.《论行政规划中的损失补偿制度》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4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0年第1期转载;
5.《责令召回的法律解析》,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4期;
6.《解决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根本路径》,《兰州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4期;《人大复印资料》2009年第12期转载;
7.《论行政规划的程序控制》,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6期;
8.《2009年行政法年会综述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09年第4期;《人大复印资料》2010年第4期转载;
9.《论行政规划的司法审查》,《当代法学》2010年第4期;
10.《论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—以行政法领域为视角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10年第3期;
11.《论不确定法律概念与处罚法定原则的冲突和协调》,《法学评论》2011年第1期;
12.《论需批准行政行为主体的认定》,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4期;
13.《论执法保障与行政执法能力的提高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12年第1期;
14.《论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—以城市规划领域为例》,《政法论坛》2012年第4期;
15.王青斌、金成波:《论法治视野下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—基于上?!叭旧贰笔录氖抵し治觥?,《浙江学刊》2012年第4期;
16.《社会诚信?;闹卫怼姓ㄊ咏堑姆治觥?,《中国法学》2012年第5期;
17.《论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之完善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2期;
18.《论受害人死亡情况下的行政赔偿请求人》,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》2013年第4期;
19.《论行政复议调解的正当性及制度建构》,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2013年第4期;《人大复印资料》2013年第11期转载;
20.《论我国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之完善》,《新华文摘》2013年第15期;
21.王青斌、马逸鸣:《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制度之完善》,《浙江学刊》2013年第5期;
22.《论行政执法的模式选择—以控烟执法为对象的分析》,《当代法学》2014年第4期;
23.《我国行政决策制度建构的实证分析——以我国具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为评估对象》,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4期;
24.王青斌、贾丹:《论区域规划主体间的协作机制—以博弈分析为视角》,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16年第4期;
25.王青斌、赖普微:《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机制的困境与出路—兼论<行政强制法>第44条的修改》,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》2018年第2期;
26.《行政诉讼被告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》,《法商研究》2018年第5期;
27.王青斌、张莹莹:《论无效行政协议的起诉期限》,《浙江学刊》2018年第5期;
28.《论监察赔偿制度的构建》,《政法论坛》2019年第3期。
四、主持纵向课题
1.《北京市行政执法方式创新与变革研究》,2018年北京社科一般项目;
2.《行政复议法修改研究》,2017年司法部重点项目;
3.《北京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研究》,2012年北京社科一般项目;
4.《区域规划法律问题研究》,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;
5.《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》,2009年北京社科重点项目。
五、所获奖项
专著《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》(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)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。